沪剧《敦煌女儿》甘肃行,援建大西北的“上海儿女”都来了
黄河岸边的兰州音乐厅,吴侬软语的“上海声音”沪剧第一次在这里响起。但台下的观众却对舞台上的所有都异常亲切。
9月3日晚,历时八年创作完成的《敦煌女儿》第一次回到“故事发源地”,来到了大西北,在甘肃省会兰州正式演出。此次演出也是上海沪剧院应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邀请,在兰州和敦煌分别参加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闭幕系列展演。
兰州的演出是此行的首场,台上台下都满溢着特别的情绪。舞台上,第一次来到大西北演出的剧组分外激动,每个人都铆着劲要拿出最佳状态。而剧场里,大部分观众都和这部作品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情感勾连。
当天的演出现场坐的满满当当,这其中,甘肃省文化及文博系统在兰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几乎都来到现场,更有一群特别的观众,他们是 100多位支援大西北建设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上海儿女”。在看到新闻媒体上“寻找百位支援大西北建设的‘上海儿女’,观看《敦煌女儿》追忆芳华”的活动后,他们从四面八方打了热线电话报名,最后齐聚在剧场,观看这部家乡来的沪剧。
演出前的剧场大厅,这些有着相似人生经历却素昧平生的上海老乡,在这个特殊的场子里,开始用上海话交流起来。而看完演出,每个人都心生感慨,好几位观众都对记者表示,“这部剧让我们想起自己,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实在太感动了。”
8位上海援建大西北建设的代表和剧组合影。在黄浦江畔长大,在未名湖畔学习,大学毕业就只身来到了戈壁荒漠,从此开始了守护敦煌的一生。沪剧《敦煌女儿》讲述的是“敦煌女儿”也是“上海女儿”樊锦诗把一生献给敦煌的人生故事,同时也关于几代敦煌人的坚守和奉献。
舞台上,樊锦诗初到敦煌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和丈夫彭金章两地分居19年,无人照看的孩子只能用麻绳绑在床上。直至樊锦诗成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日夜思考如何“永远留住莫高窟”,“数字敦煌”最终成为功在千秋的文化伟业。
因为身处兰州,又有很多与樊老相熟的甘肃文化界人士,台下观众对这些真实的故事大多非常熟悉,但当台上演至动情处,观众席不时会爆发出掌声。掌声既是给台上的创作,也是给台下那些真实存在的感动。
援建者来到现场看戏。
“看到樊锦诗的一生,我就想到了我自己的青春,想到了自己在甘肃成长、奋斗的一生。我也是个南方姑娘呀。”74岁的曹刘珠是1967年甘肃民航在上海招飞选中的首批从上海来到兰州的空姐,之后又参与了敦煌机场从无到有的建设。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儿,她当晚和同样援建大西北的老伴一起来看戏,《敦煌女儿》让她百感交集。
在当天的演出现场,共有100多位相似经历的观众。有1951年从上海来到兰州参与甘肃金融建设的徐壬良和李福珍夫妇;1956年来到兰州见证新中国首台130钻机诞生的82岁老人陈德华;1965年从上海来到甘肃、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专家徐贤伦等等。虽然在不同领域奋斗,但他们都曾经是从千里之外的上海来到大西北,从此扎根甘肃。
寻找这些“上海儿女”的活动,也是《敦煌女儿》来兰州演出之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兰州晨报社共同策划的。甘肃省文旅厅艺术处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世纪50年代,有一大批上海人支援大西北建设走进兰州,为兰州乃至甘肃的建设奉献了青春年华。樊锦诗也是其中的代表。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能够把剧中的精神放大到这么一大群人,也是向他们一代又一代援甘建设者致敬。”
没想到的是,活动发布后,热线电话几被打爆,很多老人还特地到报社讲述他们扎根西北的难忘经历。文旅厅原来只预留了100张活动票,但因为报名踊跃,最后又从别的渠道调剂了20张票。演出最后,主办方特地选出了其中8位代表上台,而全场观众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向这些如今已经双鬓染霜的老人们致敬。
而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也确实勾起他们太多的过往。曹刘珠就是17岁离家来到这里成为首批兰州的空姐,和她同行的9个人也都是娇滴滴的上海姑娘。回忆起初到兰州,一下火车看到的就是土路,上厕所都是在很远的地方,晚上甚至不敢一个人去,吃不惯、住不惯、用不惯,每天晚上都要集体哭鼻子。而之后,她又成为了敦煌机场的首批参与筹建者,建设机场时甚至和同事们住过帐篷、睡过窑洞。所有这些,都和剧中樊锦诗遇到的一切如出一辙。剧中的太多细节都让她想起了那些奋斗的日子。
半个多世纪过去,已经跟老伴一起扎根甘肃大半辈子,她表示自己非常热爱兰州,但对上海也依然有着深深的怀念。如今,曹刘珠依然会每天晚上在网上听沪剧,还能像模像样地哼唱。小时候住在上海四川北路的她,至今仍然能说上海话,她说:“上海是生我养我,让我成长的地方,但兰州是我奋斗扎根的地方。”
而徐壬良夫妇也是如此,但他们说,当时所有来到大西北的人几乎都有相同的信念和理想:“大西北需要我们,再苦再难,都没想过离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敦煌女儿》西北行演出的版本,新增了刚刚完成的多媒体制作,舞台上一尊尊佛像从白描到3D立体的数字化进程,直观再现了敦煌的数字化保护成果。
在剧中主演樊锦诗的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说,“我们这次来是向大西北汇报的,八年磨一戏,对我们来说,精品永远在路上。虽然这部戏还有不足,但有一点,我们为敦煌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讲好敦煌故事,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向敦煌精神靠拢。我们还要像敦煌人一样,把这种精神传下去。”
责任编辑:梁佳校对:张艳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4009-2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