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出国之后,空有流量不赚钱的怪圈怎么破?
作者:乒乓一言
现如今,网络文学正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且颇具中国特色。
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次亲密接触》和《悟空传》为代表的第一代网文作品横空出世,经历过20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了庞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并且诞生出海量的网文作品。
根据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的用户数量多达4.32亿,国内45家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足有2442万部,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超过1500万人。
网文市场愈发成熟,目前业内已经形成稳定了并且可持续的网文生产机制,IP版权运营也日趋完善。
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得以扬帆起航。
图片来源:阅文官网
海外输出的新尝试
早在2010年,中国网文作品就开始流行于小说爱好者群体中。先是在亚洲文化圈传播开来,包括东南亚以及日韩在内的东亚国家,然后到更远的欧美等英语国家,最后蔓延至全世界。
一位法国读者看了好几年中国网络小说后赴中国学习武术;美国小伙凯文·卡扎德因沉迷于《盘龙》而成功戒掉毒瘾……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虽然看似荒诞离奇,但也无不彰显出网络文学的独特魅力。
过去数十年间,网络文学与互联网共同成长,其本身的媒介属性,在它们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作用下,得到了充分证明。现如今,网络文学正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且颇具中国特色。
有人把中国的网络文学与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如此高的期望和评价是否过誉?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仍面临许多问题。
IP改编后的影视剧纷纷卷入抄袭风波,官司不断;仙侠玄幻“草根逆袭”的写作套路早已固化,读者们热情还能持续多久;IP改编的影视剧收视惨淡,原作党不愿买单;揠苗助长式的作家孵化,是优质的内容生产还是重复的写作套路?
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网络文学经历过长期的野蛮生长,在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后,才开始注重创作生态,培育更为成熟的产业化模式,而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有人将目光瞄向海外,尝试起新的盈利模式。
网文出海“进化论”
如果从海外读者通过海外出版授权,接触到中国网络小说开始算起,距离中国网文首次出海,已经过去十几个年头。
2000年初,国内的网络文学尚处在萌芽阶段,起点中文网(即现在的阅文)就是在此时创立。根据艾瑞咨询《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白皮书》显示,2004年,起点中文网开始向全世界出售网络小说版权,海外读者通过海外出版授权接触到了中国网络文学。开启了网文出海的早期时代。
不少海外读者出于喜爱,开始自发翻译中国网文,继而传播到更多的受众群体当中,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在此基础下,2014年底,北美中国网文翻译网站Wuxiaworld和Gravity Tales建站。2015年,掌阅开始布局海外市场,2017年5月,阅文推出了海外英文网站Webnovel。各个平台开始规模化提供翻译作品,海外读者有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渠道。
网文出海中期时代,作品的规模化翻译是典型特征。
仅停留在将中国网文翻译阶段,尚不能体现网文出海的生命力。到了网文出海后期,平台开始签约海外原创作者,来自西班牙的Alemillach就是其中一个。
图片来源:起点国际
从读者到作者
2017年,西班牙人Alemillach第一次接触英文版的中国“网文”,一年之后,他开始尝试网文写作。
据Alemillach介绍,2017年,阅文集团的海外门户起点国际App发布时,他开始在平台上阅读翻译成英文的中国网文。后来,平台推出Inkstone项目,鼓励读者创作原创小说,一周后,他决定要在平台上写连载小说。
“连续几周,我的原创作品《最终愿望系统(Last Wish System)》蝉联平台阅读量第一。然后,在2018年4月16日,我收到了起点国际工作人员的消息,问我愿不愿意和平台签约,读完合同的那一刻,我就决定了。” Alemillach说。
随着作品更新,Alemillach和平台读者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有一段时间,因为生病,没有办法走出家门上班,在家里养病那段,我也在持续更新文章,知道有那么多读者在等着阅读我的作品,如果停止更新,我会觉得对不起支持我的这些读者。”
Alemillach此前从没有写过小说,做着和写作完全不相关的工作,他说,和一般作家相比,写网络小说的收入更“不稳定”,但是这份工作的报酬远远高于做一份普通的工作。
“我马上就要结束《最终愿望系统(Last Wish System)》的更新,现在我正在创作这部作品的前传,这个月就会开始在上传更新。网文写作确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一个非常好的改变。”他说。
Alemillach的故事,恰如同中国网文出海发展至今的一个缩影。早期,通过出售网络小说版权,中国网文开始出海。随着海外读者对中国网文兴趣日渐浓厚,中国公司开始将网文翻译成当地语言,批量输出至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国。现在,网文IP影视化引得海外观众追捧,中国网文正以一种更丰富的形式走向全球。
图片来源:海外文学网站
网文出海的正确姿势
“火”在东南亚的都市言情和宫斗,“走红”在西方的仙侠玄幻,何以让海外读者如此着迷?
从网络文学的内涵上看,它们不仅是兼容并包的文学形式,还蕴含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有网文作者表示:“网络文学驳接上了中国旧小说的传统,沿着变文、评书、明清小说、鸳鸯蝴蝶派和近世以金庸、琼瑶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的轨迹一路走来,并嫁接了日本的动漫、英美奇幻电影、欧日侦探小说等多种元素。就渊源之深远复杂而论,其实并不在严肃文学之下。”
复盘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其实也不难看出,它是一个混合了多元文化的综合体,而非由某种文学流派或文学形式沿袭而来,加之诞生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被根植了互联网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多元并包的写作风格。
在严肃文学不能适应变动之时,网络文学却能野蛮生长,顺势而行,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完美契合。
最受西方读者欢迎的仙侠玄幻题材,吸收了很多西方原有的魔幻元素,再用道教、佛教等中国文化进行重新包装,西方读者很容易接受,且容易产生共鸣。
从《还珠格格》到后来热播的《延禧攻略》,都在越南等地区备受好评,中国的宫斗题材展现了在东南亚地区的庞大市场潜力和文化吸引力。
图片来源:网文翻译平台
“一炷香的时间是多久?”
当然,在网络文学对外输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翻译。
长久以来,网文出海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化解中西方语言文化意象的差异。武侠小说中“一炷香的时间”究竟是多久?传统仙侠“修真练气”等用语的翻译成为网文出海过程中的棘手问题。
最初,网络文学的翻译大多是由国外读者运用翻译软件完成。但随着网络文学的输出不断加大,许多海外留学生自发组织翻译团队,在网文的推广中起到了类似“桥梁”的中介作用。发展至今,专业的网文翻译也有了自己的平台,起点国际等小说网站均开展了针对海外市场的翻译工作。
种种迹象表明,海外网文的用户增长、市场潜力都相当可观。至于接下来的流量变现,则是国内和海外的文学网站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方面,“网络应该免费”观念的深入人心,网文平台会因为收复阅读导致用户流失。虽说内容付费的观念逐渐被读者所接受,但想要成为一个稳定的盈利模式,还需要经过漫长的打磨。另一方面,网文的盗版问题及其猖獗,如果能在网络上找到免费内容,还有多少人愿意付费观看呢?
近些年,国家也愈发重视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保护,不过要彻底杜绝,还需各方共同努力。
至于那些立足海外的网文平台,谁能解决内容生产的作者问题,谁能快速解决本地化支付的问题,谁就能淘到第一桶金。毕竟网文也是内容型产品,获得内容上的先发优势,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从根本上就已经快人一步。
综合自:出海运营、志象网、媒后台